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十三行遺址











三行遺址,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台北縣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台灣史前時期鐵器時代,是目前台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縣立考古博物館




陶器
十三行遺址所發掘出土的文化遺物中,陶器是數量最龐大的一批標本。其中,完整或可復原的陶器約126個,破碎的陶片佔最大宗,估計約超過80萬件。十三行遺址出土主流的紅褐色夾砂陶片,依據其施紋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素面、拍印文系統、及壓印、刻劃、刺點、劙劃、捺點等。一般而言,紋飾多施於器物腹部及延伸的底部,大部分皆通體施紋,亦見紋飾呈環帶狀分佈。
在各種出土陶器中,淡褐色陶器雖然數量不多,但卻有其他器物少見的粗條紋紋飾。灰黑色泥質陶器數量也不多,但是頗具特色,器型有小口大腹的罐與瓶,質地細緻,表面經常抹平磨光,肩部外表裝飾有刺點紋及圈點紋,紋樣常環繞器表一周。
在所有出土陶器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十三行博物館譽為「鎮館之寶」的「人面陶罐」。該陶罐在口緣、足部的表面均勻散佈圈印、櫛點等裝飾圖樣,在陶罐腹部則有生動的人面造型:微凸的眉脊、狹長的雙眼、微張的嘴角、再配上臉頰旁立起的雙耳。人面陶罐為墓葬出土文物,據學者推測可能為
宗教用途。




1.陶器:人面陶罐---人面陶罐是十三行遺址最具特色的出土文物。雕花陶罐---極為精緻,為台灣史前文化僅見。人形陶偶---此人形陶偶,似可顯示十三行人的身體與服飾。小豬陶偶---很精確的表現出豬的外部特徵拍印陶罐---十三行遺址出土主流的紅褐色夾砂陶片,施紋方式為拍印文系統
鐵器
從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鐵渣、礦石、煤等的研究,顯示該遺址主人己知煉鐵。此外,在十三行遺址也發掘出煉鐵作坊,證實煉鐵是在聚落內進行的。
出土的鐵器不算多,可能是因為
氧化腐朽不易保存,以及再製造利用,以致出土器物數量較少。目前出土的鐵器皆器型不明,推斷是用來做武器。一般來說,如果具有農耕文化,應當有金屬製的農具,或是類似物。雖然目前已經證明十三行人能夠農耕,只是技術並不高明,他們同時也會畜養家畜。十三行遺址以製造鐵器聞名,但出土之鐵器大多鏽蝕,而器型不明
其他器物
除了日常用具外,十三行遺址也出土很多
瑪瑙珠、玻璃手燭、玻璃耳、玻璃珠,以及其他質料的珠子。現址還發現飾、鎏金青銅碗、銀管飾物、銅刀柄、銅碗、銅鈴、銅幣等罕見遺物。由於這些器物或者來自台灣其他的族群、或者來自南洋、或者來自中國,因此可能是與外界貿易交換所得來的。由此推斷,十三行在當時是台灣島內外重要交易地點,與外地的聯繫相當頻繁。
墓葬相關人骨及器物
十三行遺址還出土了大批和墓葬相關的人骨及器物。依出土的姿勢與方向,人骨的姿式可分為九大類型,而其中最值得討論的便是
屈肢葬。十三行遺址之主人的埋葬習俗,以頭朝西南臉向西北的側身屈肢為主,凶死者則往往以頭向東北的直肢葬方式埋葬,常見的陪葬品包括裝飾品陶罐、青銅柄、鐵刀等器物。在十三行遺址出土之前,台灣史前遺址中從無屈肢葬的葬式出現。而屈肢葬郤是台灣先住民主要的埋葬方式。
此外,由無頭葬出現可知
聚落族群間可能有戰爭獵頭的行為。
十三行遺址反映的生活型態
曾經居住過十三行遺址的三群人
十三行豐富的出土文物,對我們理解該遺址主人的生活型態有不小的幫助。根據考古學者所作的研究指出,在十三行這片土地上,曾經先後有三群不同的人在此居住。最早一批人是所謂的「
圓山文化人」,他們大約在2,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定居於此,由於遺留下來的文物不多,可能表示居住的時間不長。
其次,大約在1,800年前,有另一群人遷入十三行,考古學者稱他們為「十三行文化人」,很可能就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他們在這裡居住的時間相當長,至少住到距今大約800年前,前後長達1,000年以上。他們除了留下豐富的遺跡與遺物外,也留下了大量的墓葬。十三行遺址上所挖到的文物,大多數是這一群人所遺留的。
最後一群人則是清代中葉之後從
中國福建渡海來的漢人移民,他們在此建立了一個村莊。
「十三行文化人」的食衣住行
十三行人以
農業為主要生業,種植稻米等農作物。除了種稻外,漁獵也相當發達,他們到淡水河邊採取貝類、捕捉魚類、海中哺乳類,並到鄰近的山區狩獵鹿山豬山羊等野生動物,充分利用了河海口及山林的豐富資源。吃完貝肉後,他們多會將貝殼丟棄在同一個地方,形成考古學家所稱的「貝塚」。
由於遺址上發現了史前人用來
織布的陶紡輪,可知十三行人應會利用簡單工具來做衣服。但是因為這些衣服埋在地下太久而腐爛,已無法知道它們的顏色和樣式。
十三行人住在由木頭架高的屋子裡,藉以避免潮濕,並防止野獸的侵襲,學者稱此為「
干欄屋」,而台灣原住民部落也都有類似建築。
在行的方面,十三行人和台灣島內、中國東南沿海以及南洋地區應有密切往來,所以才會在遺址上發現外來的陶器、
青銅器、漢人錢幣、琉璃珠等。此外,十三行人的工藝技術相當發達,他們不僅會煉鐵,用鐵製作各種生活用品,還拿來和其他族群交換物品;他們也會燒製精美而細緻的陶瓶、陶罐等,閒暇之餘,還會利用陶土製作生動而精巧的人或動物形的陶偶。
從墓葬看來,十三行人的埋葬方式多是側身屈肢葬,且頭骨多半朝向西南方,可能有某種文化或信仰上的意義,並以陶器、珠飾、金屬器等陪葬。學界對於出土人骨的研究也顯示,十三行人很可能和台灣原住民一樣,
喜歡嚼食
檳榔煙草,並常蹲在地上聊天、吃飯。




PS.




1.玻璃器:玻璃環---十三行遺址出土的玻璃環,為半透明的淺藍至淺綠色玻璃玦---十三行遺址出土的玻璃玦,大多為半透明的淺藍至淺綠色,表面光滑




2.青銅器:青銅刀柄---青銅製的人形刀柄,刀身部分為鐵製,已鏽蝕駱駝銅牌---正面紋飾隱約可見似有一人騎在駱駝上,駱駝踩在雲上,可能作為裝飾使用青銅鈴鐺---球型,外表裝飾弦紋與乳丁紋的組合




3.珠飾:珠飾---十三行遺址的珠飾大都為玻璃質地,推測其可能為外來品




4.其他:十三行出土各朝代錢幣---錢幣上都多鑽一個小孔,推測當時可能是作為裝飾用,非用來作貨幣金箔---此件金箔外形薄,圓形有折邊,外緣為數道同心圓與放射線的組合,推測其原來可能為包覆於一圓形的器物上,作為裝飾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台北福華大飯店☆















飯店簡介:
台北福華大飯店座落於台北市東區林蔭交織綠意之中毗鄰北市金融財經購物商圈、世貿中心與政府機關,南北高速公路交流道近在咫尺,輕鬆連結環島交通網路。台北福華大飯店提供您單、雙人豪華套房、尊爵客房等選擇,共有606間客房,針對旅客的需求,提供多元住房需求。客房電視提供您觀賞國內外多種頻道與節目,房內亦提供有線上網及無線寬頻上網服務,大而舒適的空間、鮮花、水果、迎賓飲品與專屬用具,令您的第一接觸就充滿愉悅。





在福華,十個中外口味各自不同的餐飲單位,每天為您演 奏味覺的樂章。
宴會廳 ─ 彈性區隔,先進設備,滿足您不同需求。
蓬萊芚 ─ 道地台式家鄉料理,大宴小酌皆相宜。
七賢吧 ─ 杯觥交錯舉座驩,小憩片刻,把臂談心。
彩虹座 ─ 中庭咖啡廳,徜徉彩虹與陽光之間,寫意生活,莫過於此。
海山廳 ─ 清淨和雅,日本割烹絕藝,一展無遺。
麗香苑 ─ 浪漫香榭咖啡廳,供應東西方美食精選。
珍珠坊 ─ 廣式美點,巧手烹調,細品嶺南風味。
江南春 ─ 傳統江浙料理,重現上海風華。
羅浮宮 ─ 歐洲宮廷尊貴華麗氣氛,品嚐特選自助餐點。
The Rosewood ─ 經典法式餐飲,與仁愛路絕佳林蔭美景相得益。





創辦人簡介:
七月一日,福華飯店創辦人廖欽福舉行回憶新書發表會,這本醞釀了十年的回憶錄見證了高齡九十八歲的廖欽福從小佃農變成大地主、從營建業跨足電器、化學與產險金控,最後又轉型率領九子同心打造福華飯店王國的傳奇故事。但就在福華集團慶祝事業興旺與廖家九子和樂融融建立飯店霸主的背後,福華廖家二、三代經營理念不同也累積到了不得不分道而行的地步。四個月後台灣將出現一個新興飯店連鎖系統:福泰商務飯店,計畫在台北開兩家,宜蘭、高雄各一家。是誰要在這麼短的時間,以旱地拔蔥姿態建立商務飯店連鎖系統?答案是福華飯店集團總裁廖東漢。五十八歲,毅然決然放棄福華飯店集團總裁職位,勇敢走出去冒險,廖東漢將帶著超過三十年的飯店投資管理經驗走出屬於自己在飯店領域的一片天。他的決定,讓廖家子孫的經營理念不同浮上檯面。廖東漢曾是福華廖家大家長廖欽福刻意培養的飯店事業接班人,早在四十年前已擁有營建、產險、電器與化學事業的廖欽福動了轉型飯店念頭,第一個步驟的就是對廖東漢展開系統性的培養,在他還是延平中學二年級學生時,要求他暑假到中國飯店打工提行李。世家的無奈!昔日的同心結,成為前進阻礙 一九八四年,以營建本業起家的廖欽福為打造福華飯店,集合九子不同專長,有工學博士、室內結構師、藝術家再加上刻意栽培的廖東漢,廖家父子拚出台灣興建成本最低的飯店,今天台北福華飯店前高高聳立的同心結就是紀錄著這段福華家族永遠同心的過去。 一門九子個個優秀,是福華廖家的優勢,但男丁旺盛也有缺點,廖欽福一門九子,九子又傳超過二十個廖家三代,二代加上三代超過三十五人,事事都要家族會議通過,共識難度越來越高,在講求公司治理的時代,同心結似乎成為無法承受之重。





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故 宮 玩 透 透""


















立故宮博物院簡介
國立故宮博物院位於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外雙溪地區,於西元1965年10月25日興建完工,中國宮殿式的建築,一、二、三層為展覽陳列空間,四樓為休憩茶座「三希堂」,藏有全世界最多的無價中華藝術寶藏,收藏品主要承襲自宋、元、明、清四朝,幾乎涵蓋了整部五千年的中國歷史,數量達65萬5千多件,國立故宮博物院擁有「中華文化寶庫」的美名;國立故宮博物院除了展覽品豐富以外,提供中、英、法、德、日、西、韓等七國語言專業導覽,並定期舉辦各類文物研習課程、專題演講及巡迴展出活動,出版130種以上的刊物及專輯,實為世界的文化寶地,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來台灣旅遊的必訪之地,預計在嘉義太保興建故宮南部院區
國立故宮博物院-歷史發展國立故宮博物院前身為西元1925年在北京紫禁城所建立的故宮博物院,1933年為了躲避日本的軍事攻擊,因此將故宮博物院文物南遷,至1948年文物到達南京,後來國共內戰,國民政府便將故東博物館的文物運往台灣,1965年故宮現址落成、定名為中山博物院、俗稱「台北故宮」;故宮博物院內的文物原本計畫從中國大陸運送五次,但由於戰爭的關係只運送了三次,共計約有2972箱,豐富的文物也讓故宮博物院成為世界著名的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年落成後,在1994年前院長秦孝儀提出改建方案,於2001年進行改建,使得原本著展覽面積增加約1000平方公尺、非專業展覽用面積增加約5000平方公尺,以更多元化的方式規廣故宮深遠意義的典藏。
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概況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了歷代文物藝術精粹,大致可分為青銅器、書畫、陶瓷器、圖書典籍、工藝品和宮廷類文物等等;青銅器展品多樣,其中較著名的有包含毛公鼎、散氏盤、宗周鐘等等;書畫藏品共計約有9120件,以元朝作為劃分點,著名的展品包含郭熙《早春圖》、范寬《谿山行旅圖》以及蘇軾《寒食帖》等等;陶器展品以宋代五大名窯瓷器、明代官窯瓷器和清宮舊藏瓷器為大宗,著名的康雍乾三朝琺琅彩瓷器即為代表;圖書典籍部分已宋朝、元朝和明朝的版本較多且完整度高,像是文淵閣《四庫全書》、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宛委別藏》等等,都是展品特色所在;工藝是故宮博物院的最大特色,著名的翠玉白菜、肉形石等等共有約11445件玉器,另外還有漆器、玻璃、金銀器、和筆墨紙硯等等共7605件藏品;宮廷類文物則是包含薩滿教與藏傳佛教的法器、祭器等等,是充滿宗教色彩的展品。
國立故宮博物院旅遊國立故宮博物院除了館內的展品可參觀以外,園區內其他的著名旅遊景點亦不容錯過
至善園」位於故宮左側,於1984年落成完工,園區內以中國傳統園林的概念為主要設計方向,小橋流水、靈沼曲徑是相當優雅的園區;「至德園位於故宮右側,是一座開放性園區,入口處是一個別緻的古典圓拱門,入園後的園林景觀令人身心愉快;張大千紀念館」原稱摩耶精舍,整體建築為張大千先生親自設計,以保留故居、重現張大千先生的生活起居環境為主,並且展示照片及各種奇石盆栽等。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小人國一日遊~
















小人國是國內首座以比例縮小方式呈現世界知名建築物的多功能文化主題樂園,建築及人物都只有實體的25分之1,主要以台灣、中國大陸、美洲、歐洲、亞洲、非洲等地知名建築為主要呈現對象。從台灣總統府、大陸紫禁城、日本大阪城到歐美洲比薩斜塔、自由女神像及非洲獅身像,共130組知名建築模型。此外,美洲的西部小鎮、非洲歷險及中國式庭院,更以原尺寸展現另一種風貌。小人國的每一粒沙中,都建造了一個世界,讓你的視野無限的擴大。同時,小人國為了讓全家大小能不受天候的影響盡情遊玩,特別增設了東南亞最具規模的室內遊樂場「世界樂園」,樂園內有室內雲霄飛車、狂飆幽浮、荷蘭風琴馬車、 碰碰車、小小歐洲、幼兒夢幻樂園、地心之旅、親子益智樂園、等多項遊樂設施。
小人國97年推出的主題遊樂設施〝超級龍捲風〞---神秘的印地安圖騰廣場配合上超級龍捲風8度空間旋轉變化,在500匹馬力中與風追逐,帶給你前所未有的「飆風」感受。另外,小人國98年特別斥資興建的尼羅河歷險區,內容包括霹靂滑艇、法老王劇場、文化長廊、埃及商店等,其中的霹靂滑艇更是不可錯過的「飆水」設施,當人們為了追求永生而搭乘霹靂滑艇緩緩的從金字塔出發時,緊張的氣氛隨者滑艇的緩緩上升而增加,當滑艇駛出金字塔到達最高點時,整個尼羅河歷險區的景緻,盡收眼底。當你心情放鬆之際,滑艇突然從10層樓高的高空,直接衝擊水面,激發出高達6層樓的水花,那種彷彿重生的感覺真是無法以言語來形容。小人國霹靂滑艇讓你實際體驗『衝浪』、『轟浪』、『觀浪』、『戲浪』、『欣賞彩虹』等多重享受。
衝浪---親身乘坐霹靂滑艇,由10層樓的高度,以時速77公里的速度急衝而下。
轟浪---當霹靂滑艇急速衝擊水面,立即轟出高達六層樓的巨大水浪
觀浪---膽小的遊客可站在觀浪區內,隔者保護玻璃,欣賞霹靂滑艇所掀起的驚濤駭浪
戲浪---愛玩水的遊客,可在霹靂滑艇掀起驚濤駭浪的同時,在尼羅河畔戲水
欣賞彩虹---當天氣晴朗時,霹靂滑艇所掀起的驚濤駭浪會使得浪中出現彩虹,讓遊客在視覺上獲得雙重享受。
法老王劇場則定時的輪流演出精彩的霹靂戰士秀及超時空特技秀,目前霹靂滑艇及法老王劇場已應遊客要求而對外開放使用。另外,文化長廊及埃及商品區、餐飲館等,近期內即將陸續完工。
設施內容
園內設施可分為模型景觀、遊樂設施、餐飲百貨及表演四部份。
1.模型景觀部份分為迷你台灣、迷你中國、迷你歐洲、迷你美洲、迷你亞洲等景觀區。
2.遊樂設施部份有霹靂滑艇、超級龍捲風、室內雲霄飛車、狂飆幽浮、採礦列車、荷蘭風琴馬車、 碰碰車、小小歐洲、幼兒夢幻樂園、地心之旅、兒童吉普車、親子益智樂園、太空小火車、環球號火車等多項遊樂設施。
3.表演部份有台灣民俗技藝劇場及法老王劇場。
4.另外,共有十處餐廳及飲料店提供美味的餐飲及五處充滿精美紀念品的商店。
☆設施簡介★
1.霹靂滑艇
小人國主題樂園於98年特別斥資三億元興建佔地19,718坪的尼羅河歷險區,內容包括霹靂滑艇、法老王劇場、文化長廊、埃及商店等,其中的霹靂滑艇更是不可錯過的「飆水」設施,小人國霹靂滑艇讓你實際體驗『衝浪』、『轟浪』、『觀浪』、『戲浪』、『欣賞彩虹』等多重享受。
當你親身乘坐霹靂滑艇駛入悠靜的尼羅河,你的命運已與霹靂滑艇合而為一,當滑艇由10層樓的高度,以時速77公里的速度急衝而下時,立即讓你體驗驚險又刺激的『衝浪』快感。當霹靂滑艇急速衝擊水面,立即轟出高達六層樓的巨大水浪,不僅將水面轟個大洞,同時也將你的一切煩惱,轟到九宵雲外。如果你不敢親身體驗『轟浪』、衝浪的快感,膽小的你可站在『觀浪』區內,隔者保護玻璃,欣賞霹靂滑艇所掀起的驚濤駭浪;愛玩水的你,可在霹靂滑艇掀起驚濤駭浪的同時,在尼羅河畔『戲浪』;當天氣晴朗時,霹靂滑艇所掀起的驚濤駭浪會使得浪中出現瑰麗的七色『彩虹』,讓遊客在視覺上獲得雙重享受。
2.超級龍捲風
半圓形的印地安圖騰廣場中,有著許多色彩鮮艷動人的圖騰,每一個圖騰都代表古老印第安民族的生活智慧。在廣場的正前方就是令人又愛又怕的超級龍捲風。超級龍捲風共有五種運轉程式,時間由二分三十秒到四分三十秒不等,不同的運轉模式不僅讓你體驗不同的震撼,更是在考驗你的耐力與極限。當你乘坐在超級龍捲風上,你會感受到超級龍捲風正隨著音樂進行8度空間的旋轉變化,每一次的旋轉都讓你在500匹馬力中盡情與風追逐,真正讓你體驗到什麼叫做天旋地轉,帶給你前所未有的「飆風」快感。
3.迷你中國
在此區遊客可同時看到中華文化五千年來各個朝代的建築典範,活生生的一部中華民族史,以最生活化的方式呈現在遊客面前。
4. 迷你亞洲
亞洲國家大都給予人一種莫測高深的神秘感,人們可以經由探索此區模型所蘊藏的傳奇故事,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5.迷你歐洲與迷你美洲新大陸
歐洲及美洲是近代史上文化、經濟及政治的重心所在,透過小人國主題樂園內二十五分之一的縮小模型,遊客不用親自蒞臨其地,就可以親身體驗歐美的一切浪漫風情。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淡水老街之旅-----名產大集合
















































婆鐵蛋在淡水已有好幾年的歷史,吃起來的口感帶點滷香味,硬且有彈性,會讓人吃了一顆接一顆,阿婆鐵蛋的製作過程很費時,每天必須用含有醬油與五香配方的滷料,經過幾個小時的滷製,然而用電扇吹乾,每天反覆做這個程序,持續一個星期才算完成鐵蛋製作,所以製作一顆鐵蛋可是很慢長的,在買之前稍為注意包裝、保存期限,沒吃過鐵蛋的旅客們,不坊可以買來吃吃看。PS.由於無意中將原本應滷1-2小時之蛋滷的太久,使得滷蛋都變得黑黑硬硬的,但沒想到硬硬的滷蛋吃起來反而更香更Q更好吃,於是將它取名為鐵蛋來賣~
鐵蛋的製作很費時,每天需將蛋滷上三小時以上,然後吹風陰乾約7天,就完成了。若是要製作更硬的鐵蛋,便要重覆滷吹約2星期.。楊婆婆在淡水有個專門製作鐵蛋的工廠,生產無色素、無防腐劑、好吃又健康的鐵蛋。
02.新建成餅店
新建成餅店主要賣的是傳統糕餅,已經有四、五十年的歷史了,又以喜餅最出名經過時還可以聞~到濃濃現做的餅香哦~~聞起來真香~
03.阿媽的酸梅湯
講到阿媽的酸梅湯已在淡水有多年歷史,它可是用了許多中藥所釀製出來的,它的味道喝起來酸中帶點甜味 在 炎熱的夏天裡,喝杯酸梅湯,決對能消除你的口渴,喜愛酸梅湯的旅客們,不坊買一杯喝喝看。PS.阿媽酸梅湯之作,是將曬乾的梅子漬在甕裡三個月,在加上香粉、紫蘇、洛神花茶等十七種中藥材,一起用土窯慢火燉煮,如此「有學問」的酸梅湯,當然別有一番風味啦!店主稱其是「中國可樂」但它甘醇可口,又具開脾健胃、養顏美容、提神止渴的功效、可是西洋可樂比不上的!!!古老之製作方法已比不上龐大之需求.現老闆已將「阿媽的酸梅湯」企業化經營,您也許在中部有嘗過了,但到了淡水,你更不可錯過這麼美味的飲料,因其可是道道地地的真品ㄚ.尤其配上淡水的阿婆鐵蛋、蝦卷、魚酥等,那真是人間一大享受! 「阿媽 酸梅湯」開業已有六年的時間.名為『阿媽的』酸梅湯,是懷念古早的感覺,再加上酸梅湯 的製作方法是老闆的阿媽所傳授,故以此為名。
04.淡水阿給
「阿給」?什麼是「阿給」?原來「阿給」是源自日文的直接音譯,是油豆腐的意思 那讓我們來瞧瞧!!是一塊四方的油豆腐從旁挖空,填進炒過的冬粉絲,再用魚漿封口,放進竹籠﹙或電鍋﹚中蒸熟,食用時淋上特製之醬料,這就是鼎鼎大名阿給的真面目啦!最老的店位在淡水中學及淡中補校中間,是一棟紅磚屋,清晨六、七點左右開始營業,由於口味特殊,往往不到中午就賣光了。所以,想吃好吃的阿給的人,可不要賴床喲!
來到淡水除了阿給、鐵蛋...等,不能忘記的名產當然還有魚酥囉!魚酥就是本店的許義老闆所研發的,手工作法是將黃魚的肉和骨頭一起打碎,加上蕃薯粉做成條狀,炸熟後再下鍋酥炸,好吃的魚酥就剛成囉!










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我的淡水老街之旅~




淡水,是一個充滿歷史的小鎮。位處台北盆地淡水河系出口,扼守北台灣大門,西元1858年開港通商,是台灣北部最早開發的港口,境內除淡水河口狹小平原外,泰半為大屯山陵所被覆。
今日的淡水鎮,舊名「滬尾」,而「淡水」則是一個總稱,泛指淡水河流域一帶,甚至是整個北台灣。關於「滬尾」這個名稱的緣由,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原居於此的凱達格蘭族語之音譯;一說認為淡水從前有許多捕魚的石滬,在石滬尾端的村莊自然就叫「滬尾」了。而隨著港口的日漸發展,「淡水」的名稱也逐漸取代了「滬尾」。
商旅船舶的熱絡景象雖已不再,但走在淡水街道上,一座座洋式、閩式、日式的舊建築,彷彿都在訴說著小鎮的悠悠往事--從西元1629年西班牙人進佔、西元1642年荷蘭人入侵,歷經清政府的統治,以及日據時代的歷史舊事。拜訪淡水,徒步悠遊是不錯的賞玩方式,中正路、真理街、重建街、三民街、清水街一帶,最能展現老街古風及各時期建築特色。遊客可搭乘往返淡水、八里及淡水、大稻埕間的渡輪,淡水河風情,盡收眼底。
一般所說的淡水老街,泛指中正路一帶(從渡船碼頭附近到與中山路交會口路段),含其周圍鄰接之三民街、重建街等。老街上零星可見一些局部保留舊建築趣味的屋舍,加上古董藝品店林立,更顯其古樸風味。沿街可欣賞精雕細琢的石藝、木雕作品,店家細心收藏多年的古董文物,飄逸優雅的詩詞字畫,以及各色裝飾藝品。看河、觀山、坐船,古老的遊趣一直延伸到現在,因有淡水河、渡船頭、漁人碼頭等景點,加上捷運的便利,讓淡水老街的媚力無人能擋。
夏天的淡水,夜晚來遲些,六點多太陽落下後,空氣中還有著陣陣熱氣,直到天空變得暗黑,淡水老街店家點起了招牌燈火,整條淡水老街又亮了起來,連對岸的觀音山、八里左岸,也點上了銀色、紅色、藍色點點燈光,整條淡水河就像穿上多彩腰帶,美麗而動人。要觀賞淡水的夜景,最好的地方就是淡水老街,這裡有著熱鬧套圈圈、射飛鏢小店,以及多樣的小吃、鞋子、衣服,河畔旁還有幫顧客畫肖像,背著樂器演出的街頭藝人,屬於熱絡的商圈玩法。您還可選擇騎著腳踏車玩淡水,夜晚關渡大橋點起燈火,倒映在淡水河上,閃耀的紅色圓弧倒影,讓淡水河更加明媚動人,加快騎乘速度,海風徐徐吹過,身體彷彿也隨著空氣輕盈了起來,經過紅樹林時,道路旁還有著青蛙呱呱和蟲鳴,讓人覺得身心舒暢。從日落到夜晚,淡水這位少女不斷換上新妝,用璀璨的燈火、浪漫的樂音包裝,穿上另個神秘的面紗與旅客相見,等你來到淡水與她相見。

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歡迎大家蒞臨YU PIN的部落格~


大家好!我是YU PIN

我最喜歡JOLIN了!

如果大家也是JOLIN的歌迷

那就當個朋友吧~

˙ˇ˙